国际政治经济学新范式
观点 · 2015-01-29
返回“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的重心源于知识本身的探究,而不囿于理论流派的桎梏或禁忌及研究方法的预先设定。这不仅体现出一种思想上的开放,也为范式间的分歧与竞争寻找到一条相互整合的中庸之道,代表了一种新的、更具生命力的潮流。”
论文原题:《金融危机后的国际政治经济学:学派、范式与议题》,发表于《国际政治研究》(双月刊)2014年第4期。
文/徐秀军(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
摘要: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国际社会涌现出一系列新问题。这不仅丰富了国际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议程,而且将对其研究视角、范式和路径的演进等产生深远影响。美国学派和英国学派之间的论争引发了学界对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现状和未来发展走向的深刻反思。在这场论争中,理论的多样性重新得到珍视,“中国议题”也日益受到关注,更重要的是,一种可通约的、更具包容性的分析范式——分析折中主义日益兴盛。与此相对应,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议题不断拓展,金融危机的政治根源、全球治理的合法性、全球不平衡问题、全球金融治理与监管、新兴经济体崛起与全球秩序转型等问题备受关注,这使得问题导向型的研究拥有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国际政治经济学也随之成为一门更加兼容并蓄的学科。
关键词:国际政治经济学 金融危机 理论流派 研究范式 研究议题
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国际政治经济学( IPE)的产生和发展顺应了20世纪中期以来国际政治经济关系的变化趋势。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区域一体化的深入发展,以及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机等一系列国际社会中的新问题与新现象,超越了传统国际政治和国际经济学的研究范畴,成为催生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的现实依据。在学科建设上,20世纪70年代初,苏珊·斯特兰奇( Susan Strange)在一篇宣言式的论文中,明确提出国际经济学与国际关系研究相互忽视的问题,呼吁致力于探求政治与经济之间的关联性。此后,一大批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者从国际政治学、古典政治经济学及现代经济学中寻找思想源泉和理论支持,逐步推动国际政治经济学发展成为一门独立学科。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国际社会涌现出一系列的新问题,世界各国之间的相互依赖及全球经济与政治之间的紧密联系更加凸显,这不仅丰富了国际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议程,也对国际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视角、范式和路径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围绕理论流派、分析范式和研究议题等内容,对近年来国际政治经济学学科的最新进展加以阐述。
一、学派论争:跨大西洋的学术分野
……
二、范式超越:从开放经济政治学、新政治经济学到分析折中主义
……
三、议题拓展:后危机时代的迷思
……
结 论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在理论流派、范式和议题上所呈现的一些新的特征和动向勾勒出了国际政治经济学当前和未来的发展脉络。具体来说,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关于“大理论”和“元流派”的讨论逐渐淡出研究者的视线,取而代之的是,理论的多样性及其内部分歧日益受到关注。在学派论争的反思中,中层理论和微观理论依然焕发着昔日的魅力,并在特定领域保持较强的解释力,如相互依赖理论及其微观机制重新展现其活力。这或许预示未来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发展的方向。
二是更具包容性的研究范式既是一种妥协,也是一种现实的选择。在这种新的范式下,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的重心源于知识本身的探究,而不囿于理论流派的桎梏或禁忌及研究方法的预先设定。这不仅体现出一种思想上的开放,也为范式间的分歧与竞争寻找到一条相互整合的中庸之道,代表了一种新的、更具生命力的潮流。
三是研究议题的拓展使国际政治经济学成为一门兼容并蓄的学科。国际政治经济学在从国际关系的母体里诞生出来后,一直没有脱离母亲的怀抱。但从近年来的发展来看,它已渐渐长大,因此势必要走向更为广阔的天地。许多迹象已经表明,它越来越为来自更加广泛领域的学者所关注,这其中,经济学发挥了尤为重要的作用。曾经被正统国际经济学研究不屑一顾的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如今受到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的青睐。在此过程中,一些研究议题不断超越传统国际关系学的研究领地,一些经济学理论、方法与分析工具日益得到广泛运用,加快了国际政治经济学的“科学化”进程。如果国际关系研究继续漠视国际政治经济学这一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那些加入国际政治经济学阵营的经济学家必将是“笑在最后的人”。
总之,当那场纯正的国际政治经济学派的争论不再,研究范式更加包容多元,探讨的议题更加宽泛多样之时,如何在借鉴中整合学科的基本理论、方法与问题,成为当前国际政治经济学成长过程中面临的又一个重大课题。
(责任编辑邮箱:zhouhz@efnch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