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黄天华教授 | 一人,一辈子,一部《中国财政制度史》
新闻动态 · 2020-08-31
返回 中国研究“原始财政”第一人、上海财经大学原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黄天华老师,于2020年8月25日在上海中山医院病逝,享年70岁。
黄天华教授坚守三十余载,恪守一句承诺,写就五百万字浩繁卷帙,铸就上下五千年《中国财政制度史》。
黄天华教授
黄天华在做研究生的时候,导师马大英(写就我国第一本断代财政史即《汉代财政史》的著名学者)告诉他,“中国财政制度史的研究,西方发达国家走在我们的前面,并远远超过了我们”。他听完久久不能释怀,中国的历史应该由中国人来书写,凭什么让外国人主导了中国研究的话语权?
就这样,导师的一番话点燃了学生从事财政史研究的热情。1984年,黄天华进入上海财大任教,一头扎进中华五千年历史。他给自己定下30年的学术研究计划,立志要理清、总结中国财政制度史。
没有助手,也没有经费。
“哪怕倾家荡产、头破血流,我会一直走下去”。没有一分钱资助,他就省吃俭用自掏腰包用工资支持研究,“1986-2014年,我的全部工资收入都用在资料、史料等收集,以及差旅费上,白天在北京史料馆收集各种史料,晚上就睡在北京火车站,因为我支付不起当时最便宜的50元一天的旅馆费。”黄天华说。
女儿小时候过生日,想要一个洋娃娃,黄天华拿不出钱,看到孩子绝望的眼神,“我自己跑到当时的江湾机场那儿,整整哭了三个小时才回去的”。
不仅饱受倾家荡产之苦,漫长的研究周期还令他成为评价体系中的“非主流”,研究项目难立、个人职称难评,仅副教授他就评了6次。然而,他从未后悔或踟蹰,因为他相信,民族历史是民族生命鲜血铸造的,“以史为镜,可以明兴衰”,研究昨天是为了拓展今天,更为了把握明天。
黄天华教授一路艰辛,笔耕半生,坚守清苦,积疾缠身,体重从开始写作时的133斤降到完稿时的107斤,《中国财政制度史》书稿则从寥寥原始材料终成煌煌巨制。2017年4月起,新华社、《光明日报》、《解放日报》、《文汇报》、上海电视台等媒体集中报道了黄天华教授的感人事迹,社会反响强烈。
2017年10月,《中国财政制度史》由上海人民出版社、格致出版社出版。12月18日,《中国财政制度史》出版座谈会举办,来自全国的数十位专家学者共聚一堂,探讨《中国财政制度史》的学术价值和出版价值,学习弘扬黄天华教授甘坐30年冷板凳,无怨无悔、学术报国的精神。
作为研究中国财政起源、发展和演变规律的财政史著作,该巨著不仅填补了学术研究的空白,展示了波澜壮阔的中国财政制度史,更是展现了一名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自觉坚持“‘士以弘道’的价值追求,真正把做人、做事、做学问统一起来”的责任担当。
一句承诺,三十余载,五百万字,上下五千年《中国财政制度史》!
先生远去,沉痛悼念并深切缅怀!
来源:“ 格致出版社”微信公众号